5月18日,在第49個“國際博物館日”到來之際,黃河寧夏世界灌溉工程遺產(chǎn)展示中心在萬眾期待中揭幕。這座總投資1.26億元、歷時近4年建設(shè)的文化地標,以豐富的館藏和沉浸式展陳,向世界生動講述黃河灌溉文明的千年傳奇。
千年遺產(chǎn)“活”起來:從三葉蟲化石到漢代陶水管
走進寬敞明亮的序廳,一幅黃河奔涌的巨幅浮雕瞬間將觀眾帶入雄渾的水利史詩。展柜內(nèi),5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與1500萬年前的板齒象化石靜靜陳列,而秦代陶水管、漢代五角形陶水管等珍貴文物,則訴說著古人“引黃潤土”的智慧?!斑@些展品是真正的歷史‘活檔案’?!睂幭乃┪镳^館長陸超指著明代渠首石獅子介紹,中心220余件實物、2000余份文獻構(gòu)建起縱貫2000年的灌溉文明長廊?!?nbsp;
設(shè)計暗藏“黃河密碼”:空中俯瞰如綠洲畫卷
從無人機視角俯瞰,展示中心流線型建筑宛如黃河沖出峽谷、滋養(yǎng)平原的微縮景觀。設(shè)計師巧妙融合“山、水、田”元素,與寧夏“一河三山”生態(tài)布局呼應(yīng)。在“灌區(qū)千秋”展廳,互動沙盤前圍滿觀眾,指尖輕觸便能點亮古代渠系網(wǎng)絡(luò);76歲的銀川市民吳非文撫摸著老式離心泵哽咽道:“這就是當年澆灌咱莊稼的‘鐵?!?!喝了一輩子黃河水,今天才算讀懂它的故事?!薄?nbsp;
立法保護開先河:讓古老文明煥發(fā)新生
作為全國首個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(chǎn)立法的省區(qū),寧夏通過《保護條例》和專項規(guī)劃,將2017年入選世遺的引黃古灌區(qū)守護為“活態(tài)遺產(chǎn)”。中國水利博物館副館長俞勇強評價:“這里既是中華治水智慧的‘基因庫’,更是國際灌溉文明對話的‘會客廳’?!睋?jù)悉,開放首日即吸引3000余名游客,其中研學(xué)團隊占比超四成,這座“黃河文化新地標”正成為跨世代傳承的文明紐帶。(寧夏新聞網(wǎng)記者 楊泠然 文/圖/視頻)